來源:人民郵電報 時間:2022-04-13 14:44:14 作者:白冰
2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東數西算”工程不是落后淘汰產能的西遷,不是西部粗加工資源的輸出,將為算力樞紐節點所在的西部省份提供前所未有的高質量發展機遇。按照中國電信總經理李正茂提出的“算力時代三定律”觀點,即時代定律,算力就是生產力;增長定律,算力每12個月增長一倍;經濟定律,算力每投入1元,帶動3~4元GDP經濟增長。算力是數字經濟時代最先進、最強大的生產力,“東數西算”使得西部成為先進生產力的制造者。
我國算力規模持續擴大
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算力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2020年,全球算力競爭越發激烈,美國、中國、歐洲、日本在全球算力規模中的份額分別為36%、31%、11%和6%,可以看出中國、美國的差距較小。
另據浪潮信息、國際數據公司(IDC)和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1-2022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美國計算力指數得分為77分,中國為70分,中美兩國算力發展趨勢與經濟發展趨勢大致相同,并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各個國家的算力水平較上年都有變化,中國的算力增長幅度最大。
在經濟社會向智能化轉型過渡時期,計算在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人類對算力的需求將遠遠大于目前算力的供給。
算力成為數字經濟增長核心驅動力
從市場規模來看,數字產業化占比約20%,產業數字化占比約80%。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指出,2020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約為7.5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19.1%;產業數字化規模為31.7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0.9%。
從行業分布來看,互聯網、金融和制造業仍是算力投資最多的三大行業。
算力對經濟拉動的三個層次。從微觀層面來看,算力幫助企業快速提升生產效率,加速向數據驅動的新型運營模式躍升。從中觀層面來看,算力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推動各個行業在數字經濟時代提檔升級。從宏觀層面來看,算力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助力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的孿生融合,在虛擬世界對實體業態復制再造,又在虛實融合中創造經濟新范式。
算力對社會治理的影響更加明顯。在疫情防控方面,健康碼、核酸檢測、行程碼已成為日常出行和流控管理的必備“三大件”。在習近平總書記走訪慰問的寧夏紅寺堡弘德村,鄉村治理云平臺整合了學校、街道、家庭監控各類攝像頭,實現對可疑行為軌跡的全過程跟蹤、預警和追溯,讓易地扶貧搬遷的吊莊村百姓脫貧奔小康,日子過得更加祥和安全。
算力或可跨境輸出。算力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的“水電煤”,中國已經是算力大國、算力強國,算力的跨境交易隨著未來“一帶一路”的推進,也會像電力一樣逐步成為可跨境輸出的服務。
算力逐漸具備金融屬性
當一件商品可以成為一項資產,為持有人提供保值、增值和資金融通等功能,并可反映供求關系的運作或走勢時,這件商品就具有了金融屬性。算力無疑已經成為一項資產,其實體組成部分的土地、機房、空調、油機、框線材、服務器、數通設備等都是固定資產投入,都可進行公允的資產價值評估。算力日常運營的最大成本電力也是價格公開透明的能源商品,可計量可交易。
在北上廣等算力需求旺盛且新生資源稀缺的區域,數據中心成為緊俏商品,估值定價已超資產賬面價值數倍,溢價效應凸顯。算力消費以天為單位的即時性與算力生產以年為單位的周期性差異,使得算力生產者與消費者都面臨需求預測的困難,需要對預期進行有效管理。
在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算力的金融屬性必將快速超越其實物屬性,推動算力從自建自用、自建租用為主的消費模式走向生產與消費分離,分工更加精細,通過市場化交易大幅提升配給與使用效率。
算力定價模式的四個維度
算力交易亟待算力定價體系重構。從算力使用的實際出發,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疊加算力承載的數據與應用安全性要求,算力的定價模式應從“算效、時延、綠碳、安全”四個維度進行重新設計。
算力價格=f(算效,時延,綠碳,安全)
算效可以參考計算型、存儲型、AI型、吞吐型等細分維度進行衡量。時延用于衡量數字空間下消費者與算力之間的數據傳輸距離,有助于消費者根據業務需求選擇合適的算力。在嚴控能耗指標,優化“綠碳”供給的今天,是否使用清潔能源直接影響用戶的算力使用成本。
隨著安全防護需求的不斷提升,算力自身的安全等級保護分級標準,以及是否具備安全加密功能,既是算力自身的成本構成要素,也是增值服務要素。
算力更易于交易的三大因素
算力需求明確且旺盛。不僅在京滬穗這些土地和能耗指標稀缺的地區,就算是在西北腹地的寧夏中衛,在2022年初也面臨“一柜難求”的資源供應緊張局面。目前,數據中心的建設需求主要來源仍是消費互聯網,也就是滿足2C場景的需要。按照算力每12個月就翻一番的發展規律,在各個行業“跑步”邁入產業數字化的環境下,算力需求將迎來井噴式增長。
算力價值更容易評估。相比較而言,算力交易不存在數據交易在確權、定價、流轉、監管等方面的不確定性和待成熟等問題。算效、時延、綠碳、安全等維度都有現成可參考的定價模式和標準。
算力更容易流通。只要網絡可達,時延能滿足應用對計算和存儲的需求,算力就可獲取使用。在混合云廣泛采用、分布式云已經成熟并加速推廣的情況下,中國電信寧夏分公司發布了多云管理平臺,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也上線了算力調度門戶,為算力交易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和強大的支撐能力。
既然“東數”已經有了數據交易所,“西算”理應成立算力交易所進行承接。數據包含信息價值和時效性價值。信息價值有待在法律指導下逐步明確,也需要算力進行價值挖掘和交換;而時效性價值則幾乎完全依賴算力價值承接。算力交易將更加有效地支撐數據交易。
寧夏承接算力交易的四大優勢
2020年,國家(中衛)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獲批。2021年5月,寧夏正式獲批成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國家八大樞紐節點之一(中衛數據中心產業集群)。寧夏中衛成為全國首個“雙中心”城市,有著承接算力交易的四大優勢。
一是“雙中心”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國家重點戰略項目一體化大數據中心落戶寧夏,各種優惠政策和重點舉措將進一步提升其樞紐地位。除了寧夏政府加速出臺產業扶持和選育政策外,中國電信也已啟動圍繞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的光纜網新“八縱八橫”建設,寧夏一躍成為新的網絡中心之一,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中心地位日益突顯。
二是“雙中心”之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寧夏中衛能一線接入三家運營商的骨干網,成為國內互聯網交換三個“直轄市”之一。各家運營商都在不斷優化網絡結構,大幅縮短訪問時延,寧夏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對業務的承載范圍不斷擴大,除了溫冷數據,部分熱數據也可部署承載。作為互聯網交換中心,從此發起對各個算力生產提供方進行算力訪問測速,更加精準和公允,對算力定價要素之一的時延測速將擺脫各方自說自話難以量化衡量的窘境。
三是政策利好綠色能源融合發展。2021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支持寧夏能源轉型發展的實施方案》,這是國家為地方能源轉型出臺的第一個專門文件。同時,寧夏也積極發布了配合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發展的支持政策,鼓勵算力生產和運營單位創辦“綠電園區”,通過建設新能源和儲能設施,實現“綠電”自發自用、就地消納、就地轉換,實現樞紐建設與能源轉型雙向互促、融合發展。
四是算力聚集產銷兩旺。亞馬遜AWS、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美利云、美團、創客超算、炫云數據、中國大腦、愛特云翔等大型數據中心已經落戶寧夏。國家電子政務云數據中心體系西部節點落戶中衛。同時,寧夏互聯網﹢醫療大數據中心、互聯網﹢教育及視頻教學數據中心等也已發揮規模集聚效應。
就資源稟賦而言,算力交易有助于寧夏實現從能源輸出、電力輸出走向算力輸出。就電子產業升級而言,算力交易有助于寧夏從機柜輸出邁向多品類算力輸出。就經濟轉型升級而言,算力交易有助于寧夏經濟從投資拉動型轉向服務貿易型,從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提供者轉變為價值倍增和價值流通推動者。
(作者系中國電信寧夏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責任編輯:藺弦弦